發(fā)布:通科云盟推廣 點(diǎn)擊次數(shù): 更新時(shí)間:2019/8/26 11:31:03
【中國{dq}歷史朝代】-中國{dq}歷史朝代的順序,中國{dq}歷史朝代列表,中國{dq}歷史朝代說明;中國{dq}歷史朝代有什么規(guī)律;通科云盟作為一家專業(yè)網(wǎng)絡(luò)推廣服務(wù)公司,將為您詳解為啥中國{dq}歷史朝代這么高的指數(shù),或許對我們SEO優(yōu)化工作者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順序表順口溜:
(香港版本)
夏后殷商西東周,春秋戰(zhàn)國秦皇收。
西漢東漢魏蜀吳,西晉東晉兼五胡。
匈奴羯氏羌慕容,拓跋代北后稱雄。
宋齊梁陳是南朝,北魏齊周稱北朝。
北周滅齊傳於隋,隋又滅陳再統(tǒng)一。
隋滅唐興稱富強(qiáng),五代十國各稱王。
契丹興起在北方,建號為遼入汴梁。
五代梁唐晉漢周,宋朝建國陳橋頭。
女真建金先滅遼,打破汴京北宋消。
南宋偏安在江南,蒙古興起國號元。
滅金滅宋歸一統(tǒng),元朝統(tǒng)治九十年。
明代共傳十六君,滿洲初起號后金。
后金國號改為清,入關(guān)稱帝都北京。
人民覺悟革命起,清帝退位民國立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順序及列表:
夏朝:前2100年~前1600年
商朝:前1600年~前1066年
周朝:前1066年~前221年
西周:前1066年~前771年
東周:前770年~前256年
春秋:前770年~前476年(三家分晉始為戰(zhàn)國)
戰(zhàn)國:前475年~前221年
秦朝:前221年~前206年
西楚:前206年~前202年
漢朝:前206年~220年
西漢:前206年~23年
新朝:8年~23年
東漢:25年~220年
三國:220年~280年
曹魏:220年~265年
西蜀:221年~263年
孫吳:222年~280年
晉朝:265年~420年
西晉:265年~316年
東晉:317年~420年
(十六國304年~439年)
漢前趙:304年~330年
成漢:304年~347年
前涼:314年~376年
后趙:319年~350年
前燕:337年~370年
前秦:350年~394年
后秦:384年~416年
后燕:384年~407年
西秦:385年~431年
后涼:385年~403年
南涼:397年~414年
南燕:398年~410年
西涼:407年~421年
夏:407年~431年
北燕:407年~436年
北涼:401年~439年
(南北朝 420年~581年)
1. 南朝
南朝宋:420年~479年
南朝齊:479年~502年
南朝梁:502年~557年
南朝陳:557年~589年
2. 北朝
北魏:386年~534年
東魏:534年~550年
北齊:550年~577年
西魏:535年~557年
北周:557年~581年
隋朝:581年~618年
唐朝:618年~907年
(五代十國 907年~979年)
(五代907年~960年)
后梁:907年~923年
后唐:923年~936年
后晉:936年~946年
后漢:947年~950年
后周:951年~960年
(十國902年~979年)
吳越:904年~978年
閩國:909年~945年(其中包含殷943年~945年)
荊南:906年~963年
楚國:907年~951年(楚創(chuàng)立者馬殷實(shí)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(jù))
吳國:904年~937年
南唐:937年~975年
南漢:917年~971年
北漢:951年~979年
前蜀:907年~925年
后蜀:934年~965年
(宋朝960年~1279年)
北宋:960年~1127年
南宋:1127年~1279年
遼:916年~1125年
西夏:1032年~1227年
金朝:1115年~1234年
元朝:1260年~1368年
明朝:1368年~1644年
清朝:1644年~1911年
民國:1912年~1949年
中國:1949年~
中國{dq}歷史朝代說明
漢高祖既非劉邦的廟號,也非謚號。作為漢朝開國皇帝,劉邦的廟號為“太祖”,謚號為“高皇帝”。但自漢武帝時(shí)代的史學(xué)家司馬遷開始,稱劉邦為“高祖”,后世多沿用之,因此史稱“太祖高皇帝”、“漢高帝”或“漢高祖”。劉邦死于公元前195年,終年62歲(虛歲),葬于長陵,謚號高皇帝。
王莽既無廟號也無謚號,雖然自稱新朝皇帝,但后來劉姓君主并沒有對王莽進(jìn)行追封,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進(jìn)行之中唯一一個(gè)沒有追封廟號的君主,但王莽在位時(shí)為前代多個(gè)皇帝追封廟號,廟號也從他這一代開始泛濫。
“前秦”既然是在秦朝的后邊,為什么不叫“后秦”而叫“前秦”?前秦的“前”是指其在十六國中是前,十六國里有兩個(gè)秦,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萇的后秦。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,也自稱秦,故以前后秦區(qū)分。“前秦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(gè)統(tǒng)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(quán),且像孫功達(dá)《氐族研究》所稱,還是“最早嘗試由少數(shù)民族來統(tǒng)一全國”的歷史政權(quán)!跋惹亍蓖ǔV盖厥蓟式⒌那爻,特指春秋、戰(zhàn)國時(shí)期。
北燕的第一代皇帝是高句麗人高云(高句麗王族,高云的祖父高和,是高句驪族群的分支。慕容寶收以為養(yǎng)子,賜姓慕容,因又名“慕容云”,稱帝后恢復(fù)原姓高),實(shí)際的建立者是鮮卑化的漢人馮跋(太祖文成皇帝)。慕容泓在前燕時(shí)期慕容俊在位時(shí)被封為濟(jì)北王。慕容泓在位時(shí)雖未正式稱燕王或燕帝,且原本有意歸附慕容垂,惟建立年號已表示有獨(dú)立于其他政權(quán)之意,故一般以慕容泓為西燕之建立者。
西蜀,有時(shí)亦稱后蜀、譙蜀,由漢人譙縱建立的政權(quán),不屬于傳統(tǒng)定義下的十六國之一,其統(tǒng)治地區(qū)大抵以四川盆地為范圍。
北魏后來和漢族融合為漢族。命令鮮卑貴族改姓漢姓,與漢族大地主通婚,學(xué)習(xí)漢語,穿漢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。改說漢語,三十歲以上的人改口比較困難,可以暫緩,三十歲以下、現(xiàn)在朝廷做官的,一律要改說漢語,違反這一條就降職或者撤職;規(guī)定官民改穿漢人的服裝;鼓勵(lì)鮮卑人跟漢族的士族通婚,改用漢人的姓。北魏皇室本來姓拓跋,從那時(shí)候開始改姓為元。魏孝文帝名元宏,就是用了漢人的姓。魏孝文帝大刀闊斧的改革,使北魏政治、經(jīng)濟(jì)有了較大的發(fā)展,也進(jìn)一步促進(jìn)了鮮卑族和漢族的融合。
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,而李淵生于關(guān)隴,自稱祖居關(guān)隴,是西涼王李皓的后代,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。其中,在歷史上還有這一段插曲,本來西魏以前以山東地區(qū)的李姓一門為望族,這一地區(qū)有五大望族姓氏
--王、盧、崔、李、鄭,其中李姓又是鮮卑族中的一大姓氏。而自西魏宇文泰以關(guān)中為根據(jù)地建國,由此就硬性規(guī)定了關(guān)隴李姓為望族。有人據(jù)此認(rèn)為李氏一門是破落貴族,還有人說李氏是鮮卑族大野部的姓氏。
根據(jù)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,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、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(dú)孤氏,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,屬于非漢族,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(guān)系。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。而李淵一方的血統(tǒng)還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(jù)進(jìn)行論證。歷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:賜姓大野部、河南破落李姓、老子李耳的后代等。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。現(xiàn)在一般的習(xí)慣說法是,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兒,民族大融合的產(chǎn)物。
清朝(公元1616年~1911年),1616年(明萬歷四十四年,后金天命元年),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,國號大金,史稱“后金”。1636年(明崇禎九年,清崇德元年),清太宗皇太極稱帝,改國號為“大清”,簡稱“清”,1644年清軍入關(guān),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,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(tǒng)治者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史前時(shí)期
舊石器時(shí)代
約73萬年前:北京直立人,已經(jīng)會使用火,并會保存火種,有部分學(xué)者認(rèn)為北京直立人與中國現(xiàn)代人類并無連續(xù)演化關(guān)系。
公元2萬~1萬年前:山頂洞人
約5萬年~5千多年前:長濱文化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新石器時(shí)代
前7500年前:彭頭山文化,最早出現(xiàn)稻谷的中國史前文化。
前7000年前:裴李崗文化
前6000年前:磁山文化
前3000年前:龍山文化(黑陶文化)
7,000年前-5000年前:大坌坑文化
約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:圓山文化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青銅時(shí)代
約1800至500年前:十三行文化
2000年前到400年前:番仔園文化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夏商周
夏朝
約前2029年:禹建立夏朝。
約前1950年:夏王少康消滅有窮國,中興夏朝。
約前1559年:商湯于鳴條之戰(zhàn)打敗夏桀,夏朝滅亡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商朝
約前1320年:商王于盤庚時(shí)把都城自奄遷殷,甲骨文和金文得到發(fā)展。
前1264年:商王武丁分封他的叔父蔓叔于鄧國。
前1147年:商王武乙繼位,與巫術(shù)作斗爭,實(shí)行禮制改良。
前1046年:周武王于牧野之戰(zhàn)擊敗商王帝辛的軍隊(duì),商朝滅亡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西周
前899年:周懿王元年,鄭國的天亮了兩次(發(fā)生了日食)。
前842年:都城發(fā)生平民暴動(dòng),周厲王逃離至彘。
前841年:召穆公、周定公共同行政(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政),號稱共和
前771年:西夷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,殺周幽王,周平王繼位。
前770年:周平王向東遷都至雒邑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春秋
前722年:鄭莊公平定共叔段之亂。時(shí)為魯隱公元年,史書《春秋》編年始于此。
前720年:周平王、鄭莊公互派兒子為人質(zhì),周天子地位大為降低。
前707年:周桓王率諸侯軍隊(duì)伐鄭,被鄭莊公打敗且肩膀中箭,諸侯爭霸時(shí)代開始。
前704年:楚武王熊通稱王,為諸侯稱王之始。
前685年:齊桓公立,以管仲為相,實(shí)施變法。
前656年:齊桓公率諸侯聯(lián)軍迫楚國簽訂召陵之盟,成為春秋五霸之首。
前632年:晉文公率兵救宋,在城濮之戰(zhàn)大敗楚軍,后會盟于踐土,成為中原霸主。
前627年:秦、晉會戰(zhàn)于殽,秦全軍覆沒,其后轉(zhuǎn)向西發(fā)展,稱霸西戎。
前597年:楚、晉會戰(zhàn)于邲,楚大勝。
前579年:宋大夫華元調(diào)和晉、楚,為第一次弭兵會盟。
前575年:楚、晉會戰(zhàn)于鄢陵,晉大勝,楚共王傷目。
前546年:宋大夫向戌邀晉楚和各諸侯國舉行第二次弭兵會盟,晉楚之間維持?jǐn)?shù)十年和平。
前506年: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將,統(tǒng)兵伐楚,攻進(jìn)楚都郢。
前496年:吳軍伐越,闔閭戰(zhàn)敗并因傷而亡。
前494年:吳王夫差興兵敗越,越王勾踐求和。
前473年:越王勾踐消滅吳國,夫差自殺。勾踐與齊晉會盟于徐,為春秋最后一個(gè)霸主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戰(zhàn)國
前453年:晉國氏族韓、趙、魏三家盡滅智氏,瓜分其地。
前434年:晉哀公死,晉幽公即位。韓、趙、魏瓜分晉國剩余土地,只留絳與曲沃兩地。
前409年:魏伐秦,筑臨晉、元里。
前408年:魏擊宋,守中山。伐秦至鄭,還筑洛陰、合陽。
前403年:三家分晉。司馬光《資治通鑒》所載始于此年。
前386年: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,取代姜氏齊國。
前379年:齊康公死,姜太公一系絕祀,田氏并其食邑。
前359年:秦孝公任用商鞅,實(shí)施變法。
前354年:魏圍攻趙都邯鄲。
前353年:趙求救于齊,齊孫臏引兵攻魏都大梁(今河南開封),又在桂陵大敗魏軍。
前344年:魏侯召集逢澤之會,率諸侯朝見周天子,為中原諸侯首先稱王者。
前343年:魏發(fā)兵攻韓,韓求救于齊。
前342年:齊在馬陵之戰(zhàn)大敗魏軍,魏將龐涓兵敗自殺。
前340年:秦拜衛(wèi)鞅為商君
前314年:燕國內(nèi)亂,齊國占領(lǐng)燕國,后退兵。
前307年:趙武靈王實(shí)行胡服騎射。
前287年:趙、魏、韓、燕、楚五國聯(lián)兵攻秦,秦被迫割地給趙、魏以求和。
前286年:齊國攻滅宋國。
前284年:燕、秦、韓、趙、魏五國聯(lián)兵攻齊,燕軍陷齊都臨淄。齊失七十余城,只余莒和即墨。
前278年:即墨守將田單火牛陣大敗燕軍,齊國復(fù)國,但國力已衰。
前280年:楚國逆長江上游攻秦,戰(zhàn)敗而遭秦反攻。
前279年:楚國于鄢之戰(zhàn)敗于秦軍。
前278年:楚都郢被秦將白起攻陷,遷都到陳;楚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。
前271年:范雎向秦昭王獻(xiàn)“遠(yuǎn)交近攻”之策。
前262年:秦伐韓,切斷上黨郡與韓都新鄭的聯(lián)系。上黨求救于趙,趙派老將廉頗率軍聲援。
前260年:秦將白起在長平之戰(zhàn)大敗趙軍,坑殺40萬降卒。
前258年:魏信陵君、趙平原君、楚春申君大破秦軍于邯鄲城下;后信陵君率軍于函谷關(guān)再勝秦軍。
前256年:周赧王病逝,秦國攻入雒邑,西周公投降,周朝滅亡。
前249年:秦相呂不韋帶兵滅位于鞏邑的東周公。
前241年:楚再遷都至壽春以避秦軍,再也無能力抗秦。
前230年:秦滅韓。
前228年:秦滅趙。
前225年:秦滅魏。
前223年:秦滅楚。
前222年:秦滅燕、越。
前221年:秦滅齊,統(tǒng)一中原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秦漢三國
秦朝
前219年:秦始皇舉行封禪大典。
前214年: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,占領(lǐng)河套地區(qū)。
前213年:秦始皇焚毀五經(jīng)、活埋儒士。
前210年:秦始皇亡于東巡,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擁立次子胡亥,假詔賜死長子扶蘇。
前209年:陳勝、吳廣運(yùn)送士兵逾期,為避免遭處斬,于大澤鄉(xiāng)“揭竿起義”。
前208年:趙高陷害李斯,腰斬于咸陽,夷三族。
前207年:項(xiàng)羽率楚軍于大破秦軍。同年劉邦率軍入秦都咸陽,秦亡。
楚漢相爭
前206年:項(xiàng)羽尊楚懷王熊心為楚義帝。12月,項(xiàng)羽自封為西楚霸王,分封十八路諸侯。劉邦被封為漢王。
前206年:韓信領(lǐng)軍暗渡陳倉大敗章邯
前205年:項(xiàng)羽率西楚軍于彭城擊潰漢軍。
前203年:漢立韓信為齊王。
前202年:漢軍包圍楚軍于垓下,項(xiàng)羽突圍后于烏江自刎而死。
西漢
前200年:劉邦率漢軍北伐匈奴,被圍困于白登,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脫險(xiǎn)。韓信改封楚王。
前196年: 陽夏侯陳豨及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被平定。韓信及梁王彭越被殺,擊起消滅異姓王風(fēng)潮。
前154年:【七國之亂】--吳王劉濞聯(lián)合膠西王、楚王、趙王、濟(jì)南王、菑川王及膠東王起兵叛變,為太尉周亞夫率軍平定。
前140年:漢武帝始用年號【建元】。
前140年:漢武帝采儒生董仲舒之議,罷黜百家,表章六經(jīng)。
前139年:張騫出使西域。
前127年:衛(wèi)青北擊匈奴,收復(fù)河南地、隴西、北地、上郡的北部,置朔方、五原二郡。
前126年:張騫返國。
前121年: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,以其地設(shè)酒泉郡。后又分割為張掖、敦煌、武威三郡。
前60年:漢宣帝正式設(shè)立西域都護(hù)府。
前9年:王莽繼任大司馬大將軍。
5年:王莽立兩歲的孺子?jì)霝榛侍,自稱“攝皇帝”或“假皇帝”。
8年:王莽篡位孺子?jì)攵U讓后自立為帝,改國號為新。
新朝
17年:綠林軍興起于荊北。
18年:赤眉軍興起于青徐地區(qū)。
23年:昆陽之戰(zhàn)王莽被殺,新朝滅亡。劉玄為更始帝國號仍為漢,史稱玄漢。
25年:劉玄投降赤眉軍后被殺。劉秀為漢光武帝,國號仍為漢,史稱東漢或后漢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東漢
35年:馬援擊破先零羌于臨洮(今甘肅岷縣)。
37年:東漢統(tǒng)一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。
43年:馬援平定交阯反叛。(今越南中部)
74年:班超出使疏勒。耿秉、竇固率1.4萬騎進(jìn)軍西域。
89年:南匈奴與漢聯(lián)合夾擊北匈奴,先后敗之于漠北和阿爾泰山,迫使其西遷,從此幾十年后北匈奴從中國古書中消失。
92年:漢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,鏟除外戚竇憲。漢和帝親政。
97年: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,至安息西界而還。
166年:第一次黨錮之禍。
168年:第二次黨錮之禍。
184年:張角興兵于鉅鹿、廣宗反漢,爆發(fā)黃巾之亂。
189年:漢靈帝崩后,何進(jìn)引董卓入京,董卓廢帝,各地軍閥舉兵反董卓。
190年:董卓挾帝遷都長安,群雄割據(jù)的局面開始。
191年:劉表擊敗孫堅(jiān)。袁紹擊敗韓馥。
192年:呂布?xì)⒍俊6坑嗖坷顐、郭汜等占領(lǐng)長安。
196年:曹操挾漢獻(xiàn)帝到許昌。
197年:袁術(shù)稱帝。張繡詐降擊敗曹操。
198年:曹操消滅了呂布的勢力。
199年:袁紹消滅了公孫瓚的勢力。
200年:曹操于官渡之戰(zhàn)擊敗袁紹軍。
207年:曹操統(tǒng)一北方。
208年:孫權(quán)、劉備聯(lián)軍于赤壁之戰(zhàn)大敗曹軍。
211年:曹操討伐漢中張魯。韓遂,馬超反曹。
214年:劉璋投降,劉備入主益州。
220年:漢獻(xiàn)帝被迫禪位,曹丕篡漢自立,改國號“魏”,史稱“曹魏”,東漢亡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三國(魏蜀吳)
221年:劉備于成都稱帝,國號仍為“漢”,史稱“蜀漢”。
222年:劉備戰(zhàn)敗于夷陵之戰(zhàn),孫權(quán)取得大部分荊州。
223年:劉備病歿,諸葛亮輔佐其子劉禪,并與孫權(quán)恢復(fù)同盟。
225年: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叛軍,雍闿等被殺,孟獲投降。
227年:諸葛亮第一次北伐。
229年:孫權(quán)于建業(yè)稱帝,國號吳。
234年: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,同年病死于五丈原。
240年:蜀漢大將姜維第一次北伐。
249年:曹魏大臣司馬懿發(fā)動(dòng)政變,史稱高平陵之變,誅宗室曹爽。
262年:姜維最后一次北伐。
263年:曹魏滅蜀漢。
264年:滅蜀元?jiǎng)祖R會及姜維叛變,被司馬昭平定,鍾會及姜維被殺。
266年:司馬炎篡魏自立,國號晉,曹魏滅亡。
280年:晉滅吳,統(tǒng)一中國。三國時(shí)期結(jié)束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晉十六國(五胡十六國)
西晉
279年,司馬炎下令六路晉軍攻吳。
280年,吳主孫皓出降,吳亡。
291年,惠帝皇后賈南風(fēng)唆使楚王司馬瑋殺汝南王司馬亮,開啟八王之亂。
296年,氐族人楊茂搜率部落遷至仇池,稱王,史稱“前仇池”。
300年,涼州刺史張軌及其子張寔守土保境,中原百姓紛紛前來避亂。張氏雖然接受東晉封號,但與東晉相距萬里,實(shí)際上也是一個(gè)割據(jù)政權(quán)。
304年,匈奴貴族劉淵起兵,稱漢王。同年氐族李雄在益州稱成都王。
306年,李雄稱帝,國號“成”。同年晉東海王司馬越消滅其他對手,控制朝政,毒死惠帝,立懷帝,八王之亂結(jié)束
307年,慕容廆稱前燕單于,開始割據(jù),以龍城(今遼寧朝陽)為國都,招徠中原地區(qū)的漢族流民,組織屯田墾荒。
308年,劉淵稱帝,建都平陽,國號“漢”。
310年,劉淵死,劉聰即位。
311年,漢帝劉聰攻陷洛陽,擄晉懷帝司馬熾,放火焚宮,屠殺官民,史稱“永嘉之禍”。
313年,祖逖受命為豫州刺史,率部屬北渡長江。
316年,晉愍帝投降被殺,西晉滅亡。
東晉/十六國(五胡十六國)
317年,瑯邪王司馬睿在建康稱晉王。
318年,司馬睿即帝位,為晉元帝。
319年,漢帝劉曜改國號為“趙”,史稱“前趙”。同年石勒稱趙王,史稱“后趙”。
320年,涼州牧張茂建年號永元,已成為實(shí)質(zhì)獨(dú)立政權(quán)。
321年,晉元帝派戴淵為征西將軍,以監(jiān)督祖逖。同年祖逖激憤患病而亡。
322年,王敦起兵攻陷建康,史稱“王敦之亂”。同年石勒南進(jìn),再占黃河以南之地。
329年,后趙滅前趙。
337年,慕容皝稱燕王,史稱“前燕”。
338年,成帝李壽改國號為“漢”,史稱“成漢”。同年代王拓跋什翼犍自立,國號“代”。
342年,前燕擊敗了后趙的二十萬大軍,建都龍城。
345年,涼州張駿稱涼王,都姑臧,國號“涼”,史稱“前涼”。
346年,東晉桓溫討伐成漢。
347年,東晉桓溫滅成漢。
350年,氐族人苻洪占據(jù)關(guān)中,稱三秦王,不久為后趙毒殺。同年冉閔奪后趙政權(quán)稱帝,國號“魏”,建都鄴,史稱“冉魏”。
351年,苻健稱帝,定都長安,國號“大秦”,史稱“前秦”。
352年,前燕殺冉閔,攻破鄴都,冉魏亡。
354年,東晉桓溫北伐前秦,苻健采用堅(jiān)壁清野戰(zhàn)術(shù),打敗晉軍,桓溫缺糧撤退。
356年,東晉桓溫?fù)魸⒑幽弦ο,收?fù)洛陽,修謁皇陵。
369年,東晉桓溫討伐前燕,初勝,后為燕將慕容垂敗于枋頭。
370年,前秦擒慕容暐,滅前燕。
371年,前秦滅前仇池。
373年,前秦攻取東晉梁、益二州,西南夷邛、筰、夜郎皆歸附于秦。
376年,前秦滅前涼;同年,乘鮮卑拓跋氏衰亂之際,進(jìn)兵滅代,統(tǒng)一北方。
383年,前秦將領(lǐng)呂光討平西域。同年前秦出兵伐晉,大敗于淝水,史稱“淝水之戰(zhàn)”。
384年,前秦原前燕降將慕容垂自稱“燕王”,廢除前秦年號,建立后燕。北地長史慕容泓自稱濟(jì)北王,建立西燕;苻堅(jiān)派子苻叡及羌人將領(lǐng)姚萇出兵討伐西燕,大敗。姚萇逃到渭北,建立后秦。
386年,拓跋珪即代王位,重建代國;不久改國號為“魏”,史稱“北魏”。同年呂光稱大將軍、涼州牧。后燕、后秦、西燕皆先后稱帝。
389年,呂光稱三河王,后改稱天王,史稱“后涼”。
394年,后燕滅西燕。
395年,后燕伐北魏,大敗于參合陂。
399年,拓跋珪稱帝,為魏道武帝。同年后秦乘東晉內(nèi)亂,陷洛陽,淮漢以北諸城多請降。
403年,東晉桓玄篡位稱帝,建國桓楚。
404年,劉裕舉兵討伐桓玄,桓玄敗走蜀地,途中被殺。
405年,劉裕肅清桓氏勢力,迎晉安帝復(fù)位,掌控朝廷。
407年,漢人馮跋滅后燕,擁立高云為天王,建都龍城,國號仍用“燕”,史稱“北燕”。同年匈奴人赫連勃勃自稱大夏天王、大單于,建立大夏政權(quán)。
409年,高云被部下所殺,馮跋平定政變后即天王位于昌黎。
417年,東晉破長安,姚泓降,后秦亡。
417年,大夏取長安,稱帝。
420年,劉裕廢晉恭帝自立,建國號“宋”,史稱“南朝宋”或“劉宋”。東晉亡,進(jìn)入“南北朝時(shí)期”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南北朝
431年,夏主赫連定滅西秦;欲渡黃河擊北涼遭吐谷渾襲擊,兵敗被俘,夏亡。
436年,北魏滅北燕。
439年,北魏滅北涼,統(tǒng)一北方。
477年,宋將軍蕭道成弒帝劉昱,擁立宋順帝,獨(dú)攬朝政。
479年,蕭道成篡位,建國號“齊”,史稱齊高帝,南朝宋亡。
485年,北魏孝文帝依漢人李安世之議,頒布均田令。
502年,齊宗室蕭衍篡位,建國號“梁”,史稱梁武帝,南朝齊亡。
510年,梁實(shí)施大明歷。
534年,北魏孝武帝元修與權(quán)臣高歡關(guān)系決裂,逃到關(guān)中投奔宇文泰。高歡在鄴城擁元善見為帝,是為東魏。其后宇文泰殺元修,在長安立元寶炬為帝,是為西魏。
548年,東魏降將侯景勾結(jié)梁京城守將蕭正德,舉兵謀反,史稱“侯景之亂”。
550年,高歡的兒子高洋建立北齊,東魏亡。
551年,侯景自立為漢帝。
552年,陳霸先、王僧辯先后擊敗侯景,侯景為部下所殺。
553年,梁湘東王蕭繹繼位于江陵,為梁元帝。
554年,蕭詧引西魏軍攻陷江陵,殺害梁元帝。
555年,蕭詧稱帝,并對西魏稱臣,史稱“后梁”。
557年,梁權(quán)臣陳霸先篡位,建國“陳”,史稱陳武帝,南朝梁亡。同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建立北周,西魏亡。
577年,北周軍攻占鄴城,高緯逃亡被擒,北齊亡。
580年,北周外戚楊堅(jiān)自稱大丞相。
581年,楊堅(jiān)受禪代周稱帝,改國號“隋”,史稱隋文帝,北周亡。
584年,隋文帝命宇文愷興建廣通渠。
587年,隋滅后梁。
588年,隋起兵伐陳。
589年,隋軍攻入建康,陳叔寶被俘,南朝陳亡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隋唐
隋朝
581年,突厥沙缽略可汗舉兵入侵隋朝。
583年,隋軍分八路北伐突厥。
598年,高句麗襲擊遼西,隋文帝派漢王楊諒迎戰(zhàn),敗于高句麗。
599年,東突厥突利可汗戰(zhàn)敗降隋。
602年,隋征服越南前李朝,北越南地區(qū)納入版圖。
604年,隋煬帝派楊素、宇文愷于洛陽興建東都。
605年,遷都洛陽。同年隋煬帝開鑿?fù)?jì)渠。同年隋將韋云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。
611年,西突厥處羅可汗降隋。
612年,隋煬帝發(fā)兵討伐高句麗,大敗。
613年,隋煬帝再次發(fā)兵征討高句麗,因楊素子楊玄感謀反,退兵回國鎮(zhèn)壓。
614年,隋煬帝三度發(fā)兵征討高句麗,嬰陽王遣返楊玄感同黨斛斯政,隋因而撤軍。
618年,宇文化及等人發(fā)動(dòng)兵變,弒煬帝。同年李淵受隋恭帝楊侑禪讓,建立唐朝。
619年,王世充廢他所擁立的另一位隋恭帝楊侗,隋亡。同年王世充自立為帝,建國號“鄭”。
唐朝
620年,李世民擊敗入侵河?xùn)|的劉武周、宋金剛。同年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帝竇建德結(jié)盟抗唐。
622年,李世民擊潰鄭、夏聯(lián)軍,俘竇建德,王世充投降。
626年,李世民發(fā)動(dòng)玄武門之變。李淵讓位,成為太上皇。李世民繼位,即唐太宗。
629年,唐將李靖率騎兵攻滅東突厥。
630年,北方各族入貢長安,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“天可汗”。
635年,唐將李靖攻占吐谷渾。
641年,唐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。
648年,在東胡鮮卑后裔青牛白馬之后住地設(shè)置松漠都督府,酋長任都督并賜李姓。
657年,唐將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國。
690年,武則天廢睿宗,即帝位,改國號“周”,定都洛陽,史稱“武周”。
705年,唐中宗復(fù)辟。
751年,唐將高仙芝于怛羅斯戰(zhàn)役敗于阿拔斯王朝與石國聯(lián)軍。
755年,安史之亂爆發(fā)。
762年,史朝義自縊,安史之亂平定。
874年,王仙芝在長垣起兵。
875年,黃巢在冤句起兵,響應(yīng)王仙芝。
884年,黃巢連敗于李克用、朱溫,后為部下所殺。
893年,錢镠任鎮(zhèn)海節(jié)度使。
902年,大迭烈府夷離堇(軍事首領(lǐng))領(lǐng)兵40萬伐河?xùn)|代北,下九郡。
903年,南取河?xùn)|懷遠(yuǎn)軍,略地薊北(河北北部)。升于越,總知軍國事,成為部落聯(lián)盟的實(shí)際操縱者。
904年,朱全忠殺宰相崔胤,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。
905年,唐朝垂亡,他應(yīng)晉王李克用之邀到云州(山西大同)相會,結(jié)為兄弟,約定共討梁王朱溫和盧龍節(jié)度使劉仁恭,但終因無利可圖而沒有踐約。
906年,十二月,遙輦氏部落聯(lián)盟首領(lǐng)痕德堇可汗去世,遺命推選阿保機(jī)為汗。
907年,朱溫逼迫唐哀宗禪讓,建國號“梁”,史稱“后梁”。唐亡,進(jìn)入五代十國時(shí)期。高季興任荊南節(jié)度使。后梁封錢镠為吳越王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五代十國/契丹(遼)
916年,耶律阿保機(jī)登基稱“大圣大明天皇帝”,定國號為“契丹”。
917年,南海王劉?在番禺稱帝,國號“大越”。
918年,大越改國號為“漢”,史稱“南漢”。契丹定都臨潢府(巴林左旗)。
920年:創(chuàng)契丹大字。
923年,李存勗在太原稱帝,建國號“唐”,史稱“后唐”莊宗。同年唐軍攻入汴州,后梁亡。
924年,高季興受封為南平王,成立割據(jù)政權(quán),以荊州為首府,史稱“南平”或“荊南”。
925年,后唐莊宗派郭崇韜、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,王衍投降,前蜀亡。
925年,東征渤海國,立東丹國以統(tǒng)治渤海遺民,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。
930年,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。
932年,西川節(jié)度使孟知祥殺東川節(jié)度使董璋,取得東川,被后唐明宗封為蜀王。
934年,孟知祥在成都稱帝,國號“蜀”,史稱“后蜀”。
936年,契丹與石敬瑭聯(lián)軍攻入洛陽,后唐滅亡。石敬瑭稱帝,國號“晉”,史稱“后晉”,移都開封。
938年,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予契丹。
946年,契丹派張彥澤率兵入開封,石重貴投降,后晉亡。契丹改國號為“大遼”。
947年,河?xùn)|節(jié)度使劉知遠(yuǎn)于太原稱帝,國號“漢”,史稱“后漢”。
950年,郭威誅隱帝,建都汴,改國號“周”,史稱“后周”。后漢亡。
951年,南唐將領(lǐng)邊鎬率軍攻楚,占領(lǐng)長沙,楚滅亡。馬殷舊將劉言起兵擊敗南唐軍,繼續(xù)據(jù)有楚地。
952年,王進(jìn)逵殺劉言,控制楚地。
955年,部將潘叔嗣殺王進(jìn)逵。潭州軍府事周行逢進(jìn)軍朗州殺潘叔嗣,被后周任命為武平節(jié)度使,控制楚地。后周攻占后蜀之秦、階、成、鳳四州。
960年,殿前都點(diǎn)檢趙匡胤謊報(bào)兵情,借口領(lǐng)兵到陳橋驛發(fā)動(dòng)兵變,奪取后周帝位,建國號“宋”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宋遼金夏
北宋/遼/西夏
962年,周行逢死,子周保權(quán)繼位,部將張文表起兵反叛,兵敗被殺。宋發(fā)兵攻占潭州。
963年,宋軍攻占江陵,高繼沖投降,荊南亡。宋軍平定武平。
964年,宋太祖發(fā)兵攻后蜀。
965年,孟昶投降,后蜀亡。
970年,宋發(fā)兵討伐南漢。
971年,劉鋹投降,南漢亡。
974年,宋發(fā)兵討伐南唐。
975年,宋軍攻陷金陵,李煜奉表投降,南唐亡。
978年,錢俶降宋,吳越亡。
979年,宋滅北漢。宋太宗起兵伐遼,敗于高梁河之戰(zhàn)。
980年,遼景宗耶律賢發(fā)兵伐宋,遼軍攻占瓦橋關(guān)后退去。
983年,大遼改國號回“契丹”。
986年,宋發(fā)兵伐遼,敗于岐溝關(guān)。
1004年,宋、遼訂立澶淵之盟。
1038年,李元昊稱帝,即夏景宗,定都興州并改稱為興慶府,國號“大夏”,史稱“西夏”。
1042年,宋夏戰(zhàn)爭開始。
1043年,遼興宗以國內(nèi)西南部的黨項(xiàng)叛附西夏為由,于隔年冬率大軍伐夏。西夏求和不成,采取堅(jiān)壁清野方式擊潰遼軍。
1044年,宋夏戰(zhàn)爭平息,雙方簽訂慶歷和議,宋朝承認(rèn)西夏的割據(jù)地位。
1059年,夏毅宗參與政事,沒藏訛龐密謀刺殺夏毅宗,后被夏帝誅殺全家。
1066年,契丹再改國號回“大遼”。
1069年,宋神宗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,推動(dòng)變法。
1081年,西夏內(nèi)亂之際,宋以李憲為總指揮發(fā)動(dòng)五路伐夏,奪下蘭州。
1082年,宋軍采取碉堡戰(zhàn)術(shù),派徐禧興建永樂城,梁太后趁永樂城新建之初,率30萬大軍包圍攻陷,宋軍慘敗,史稱永樂城之戰(zhàn)。
1099年,夏崇宗親政后采取依附遼朝,與北宋修和的策略,逐年減少戰(zhàn)爭。
1114年,女真族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。
1115年,完顏阿骨打于會寧府建都立國,國號“大金”。
1119年,宋江聚眾在梁山泊起事。
1120年,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事。
1121年,宋軍生擒方臘,送往汴京誅殺。宋江戰(zhàn)敗被俘。
1122年,宋軍平定方臘余黨。
1125年,遼天祚帝被俘,遼國亡。耶律大石率軍西行,于西域建立西遼。金朝西夏夾攻北宋,西夏占領(lǐng)天德軍、云內(nèi)等地。
1126年,宋地被金朝強(qiáng)占,并且被強(qiáng)索河?xùn)|八館之地。金朝為了補(bǔ)償西夏,同意占領(lǐng)陜西后將橫山地區(qū)歸還,但又違約。
1127年,金兵攻陷宋都汴京,擄走宋帝徽、欽二宗,史稱“靖康之變”。金國立張邦昌為帝,國號“大楚”,32天后張邦昌自行退位。宋康王趙構(gòu)在南京(今河南商丘)登基為帝,史稱“南宋”
南宋/金/西夏
1129年,完顏?zhàn)阱鰮]軍南下,高宗南逃至杭州。完顏?zhàn)阱隼^續(xù)揮軍南下,高宗乘船出海避難。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,堵塞五萬金軍在黃天蕩四十八天。史稱黃天蕩之戰(zhàn)。
1130年,劉豫在金授意下即帝位,國號“大齊”,定都大名府,統(tǒng)治金所占黃河以南地區(qū)。
1137年,金廢劉豫為蜀王,齊亡。
1138年,宋金初次協(xié)議,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、陜西之地。
1140年,金朝撕毀協(xié)議,金兵分三路南侵,重占開封與陜西等地,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(lǐng)完顏?zhàn)阱鰰?zhàn),力挫金兵,進(jìn)兵朱仙鎮(zhèn),收復(fù)了黃河以南一帶。
1141年,宋、金簽訂“紹興和議”,宋朝稱臣,并與金以淮河為界。
1161年,金主完顏亮起兵伐宋,敗于釆石磯之役。
1206年,鐵木真獲得尊號“成吉思汗”,建國于漠北,國號“大蒙古國”。
1208年,韓侂胄被殺,雙方議和,史稱嘉定和議。
1214年,南宋與蒙古協(xié)議聯(lián)手擊退金軍,南宋可獲河南作回報(bào)。
1215年,蒙古攻取金朝首都中都。
1217年,蒙古將中都改名為燕京。
1218年,蒙古滅西遼。
1219年,蒙古第一次西征。
1220年,蒙古滅花剌子模。
1224年,孛魯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,攻陷銀州,夏將塔海被俘。
1225年,蒙古第一次西征結(jié)束。
1227年,蒙古滅西夏。
1234年,蒙古與宋聯(lián)軍攻陷蔡州,金哀宗自殺,金末帝死于亂軍中,金亡。
1235年,蒙古建都和林。蒙古第二次西征。
1239年,宋軍收復(fù)被蒙古軍占領(lǐng)的襄陽和其他地區(qū)。
1240年,蒙古征服俄羅斯、烏克蘭、白俄羅斯等地。
1241年,蒙古征服波蘭王國、匈牙利王國。
1242年,蒙古第二次西征結(jié)束。
1245年,蒙古軍越過淮河以南入侵宋。
1247年,蒙古涼州會盟,吐蕃歸附。
1252年,蒙古第三次西征。
1253年,蒙古滅大理國。
1256年,蒙古滅木剌夷國。
1258年,蒙古滅阿拔斯王朝。
1259年,蒙哥大汗蒙哥親征釣魚城,被火炮擊傷,后逝于溫泉寺,蒙古軍撤退。
1260年,蒙古擊潰阿尤布王朝,征服敘利亞全境。忽必烈即帝位。阿里不哥起兵,和忽必烈爭位。蒙古發(fā)行紙幣中統(tǒng)元寶交鈔。蒙古第三次西征結(jié)束。
1260年,蒙古遷都開平。
1263年,蒙古將開平改名為上都 。
1264年,阿里不哥兵敗投降。蒙古將燕京改名中都。
1267年,蒙古遷都中都,修建皇城和宮城。
1271年,蒙古改國號為“大元”,蒙古文稱為“大元大蒙古國”,史稱“元朝”。
1272年,元中都改名大都。
1273年,元頒布官修農(nóng)書《農(nóng)桑輯要》。
1274年,元第一次征日。
1275年,馬可波羅到達(dá)中國。
1276年,元軍入臨安,俘5歲宋帝恭宗。
1279年,宋軍于厓山海域敗于元軍,丞相陸秀夫負(fù)幼主趙昺跳海殉國,宋流亡政府亡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大事記:元明清
元朝
1281年,第二次征日
1287年,發(fā)行紙幣至元通行寶鈔
1291年,頒布法律《至元新格》
1292年,馬可波羅離開中國
1303年,元朝和窩闊臺汗國、察合臺汗國約和,四大汗國一致承認(rèn)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
1304年,四大汗國彼此之間約和,蒙古帝國內(nèi)戰(zhàn)徹底結(jié)束
1307年,在王忽察都興建中都
1309年,窩闊臺汗國(1225-1309)滅亡
1313年,下詔恢復(fù)科舉
1322年,《大元圣政國朝典章》(《元典章》)修成
1323年,頒布法律《大元通制》,《至元新格》停止使用
1331年,《經(jīng)世大典》修成
1335年,廢止科舉
1340年,恢復(fù)科舉
1344年,《遼史》、《金史》修成
1345年,《宋史》修成
1346年,頒布法律《至正條格》,《大元通制》停止使用
1351年,韓山童(?-1351)、劉福通(?-1363)紅巾之亂(1351-1366)起
1359年,紅巾軍攻陷上都,焚毀宮殿后離去
1368年,朱元璋于南京稱帝,國號“大明”。明軍攻陷大都,元惠宗率宗室、臣僚逃回蒙古草原,國號仍為“大元”,遷都上都,不再統(tǒng)治中原,史稱“北元”。
明朝
1369年,倭寇侵山東沿岸,倭寇之憂起。北元遷都應(yīng)昌。
1370年,定科舉法。北元遷都和林。
1373年,頒布大明律
1380年,丞相胡惟庸( -1380)被處死,廢止宰相
1381年,行里甲制
1382年,明軍攻取云南,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自殺。
1384年,再定科舉取士制
1387年,《魚鱗圖冊》問世。明軍攻取東北,元軍統(tǒng)帥納哈出降明
1388年,天元帝內(nèi)亂中被殺,此后北元去國號滅亡(《明史》說法為1402年),為韃靼所取代,直到1635年額哲(林丹汗之子)將元朝傳國玉璽獻(xiàn)給后金皇太極,韃靼被后金滅亡
1398年,明太祖死,孫惠帝即位(1398-1402在位)
1402年,方孝孺( -1402)被殺;燕王即位(1402-1424在位),是為明成祖
1405年,鄭和(1371-1435)七次下西洋( 1405-1433)始
1407年,《永樂大典》問世
1420年,北京設(shè)東廠
1421年,遷都北京
1435年,宦官專政開始
1449年,土木堡之變,英宗(1427-1464)被瓦剌軍也先( -1454)俘
1449年,瓦剌軍也先( -1454)攻北京
1502年,《大明會典》問世
1506年,王陽明(1472-1529)貶貴州
1550年,瓦剌軍圍北京
1562年,嚴(yán)嵩遭罷免
1557年,葡萄牙獲澳門居住權(quán)
1563年,俞大猷(1504-1580),戚繼光(1528-1587)于福建破倭寇
1566年,海瑞(1514-1587)非難世宗(1507-1566)入獄
1566年,葡萄牙人建設(shè)澳門
1570年,締約承認(rèn)蒙古對西藏宗主權(quán)
1572年,張居正(1525-1582)為首輔,高拱(1512-1578)遭罷免
1578年,李時(shí)珍(1518-1593)著《本草綱目》(Great Pharmacopoeia)問世
1580年,張居正(1525-1582)丈量田畝
1583年,申時(shí)行(1535-1614)任首輔
1592年,日本豐臣秀吉(1536-1598)出兵朝鮮
1596年,日本第二次出兵朝鮮
1601年,意大利耶穌教會傳教士利瑪竇(1552-1610)到北京
1602年,李贄(李卓吾,1527-1602)獄中自殺
1604年,顧憲成(1550-1612)重建東林書院
1615年,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定八旗制
1616年,努爾哈赤即帝位,國號大金(后金),國都興京
1620年,官宦之爭起
1623年,魏忠賢(1568-1627)為東廠長官
1628年,崇禎西北大饑荒,李自成(1605-1645)亂起
1630年,袁崇煥( -1630)遭磔刑
1636年,大金改國號“大清”,皇太極稱帝,清朝建立
1637年,宋應(yīng)星(1587-1666)著《天工開物》
1642年,洪承疇降清
1644年,清軍入關(guān),李自成建國號“大順”,攻陷北京,明亡。山海關(guān)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(guān),擊敗大順軍。清攝政王多爾袞與順治帝入關(guān),遷都北京,入主中原。明鳳陽總督馬士英等擁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即帝位,為弘光帝。
清朝
1645年,隆武紹宗(朱聿鍵,1602-1646)唐王即位福州。
1646年,紹武唐王(朱聿
1650年,鄭成功(1624-1662)以金門、廈門為據(jù)點(diǎn)抗清。
1658年,鄭成功封延平郡王。
1659年,桂王逃緬甸。朱舜水(1600-1682)歸化日本,和水戶學(xué)派往來。
1661年,鄭成功收復(fù)臺灣,鄭成功攻臺灣,驅(qū)荷蘭人。
1662年,吳三桂(1612-1678)殺桂王。
1666年,德國耶穌教會傳教士湯若望去世。
1673年,三藩之亂(1673-1681)起。
1683年,施瑯攻臺灣,鄭克塽(1670-1707)投降。
1716年,《康熙字典》問世。
1721年,臺灣朱一貴(1687-1721)舉兵反清失敗。
1723年,驅(qū)逐各地基督教傳教士。
1725年,《古今圖書集成》問世。
1727年 清朝設(shè)置駐藏大臣
1735年,《明史》問世。
1740年,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》問世。
1766年,《大清會典》問世。
1780年,《四庫全書薈要》問世。
1782年,《四庫全書》問世。
1787年,臺灣天地會林爽文(1756-1788)反清。
1796年,白蓮教起義(1796-1804)起。
1811年,禁止基督教傳教。
1815年,禁鴉片。
1839年,林則徐(1785-1850)虎門銷煙。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(1840-1842)。
1842年,中英簽署《南京條約》,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。
1851年,洪秀全(1814-1864)成立太平天國。
1852年,曾國藩(1811-1872)組湘軍。
1853年,淮北捻軍(1853-1868)起。
1856年,英法聯(lián)軍,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(1856-1860)
1858年,清廷簽署中俄、中美、中英、中法的《天津條約》。
1860年,英法聯(lián)軍攻入北京。清廷簽署中英、中法、中俄的《北京條約》,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。
1861年,洋務(wù)運(yùn)動(dòng)開始。恭親王奕?(1832-1898)設(shè)立首個(gè)外交機(jī)構(gòu)總理各國事務(wù)衙門(總理衙門)。慈禧(1835-1908)垂廉聽政開始。
1862年,甘陜同治回亂(1862-1873)起。
1863年,石達(dá)開(1831-1863)被殺。
1864年,洪秀全病逝。天京被湘軍所破。
1865年,李鴻章(1823-1901)立江南制造局。
1866年,左宗棠(1812-1885)設(shè)福州造船廠。
1872年,太平天國最后一支軍隊(duì)覆滅。
1876年,沈葆禎(1820-1879)聘法國工程師于臺南建成億載金城。左宗棠討伐阿古柏,李鴻章反對無效。
1877年,左宗棠占和闐,收復(fù)除伊犁地區(qū)外的新疆全部領(lǐng)土。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(shè)行省。
1879年,中俄伊犁交涉。1880年春左宗棠在新疆部署兵事。日本正式吞并琉球,廢除其國王,將琉球改為沖繩縣。
1881年,中俄《伊犁條約》簽定。
1885年,劉銘傳(1836-1895)任臺灣省巡撫(1885-1891)。
1889年,光緒(1871-1908)親政開始。張之洞(1837-1909)任湖廣總督,推動(dòng)洋務(wù)運(yùn)動(dòng)。
1894年,中日甲午戰(zhàn)爭(1894-1895)。唐景崧(1841-1902)任臺灣省巡撫。
1895年,與日本簽訂《馬關(guān)條約》,甲午戰(zhàn)爭結(jié)束。洋務(wù)運(yùn)動(dòng)失敗收場。
1898年,譚嗣同(1865-1898)、康有為(1858-1927)戊戌變法。
1899年,道士王圓箓于敦煌石窟第17窟發(fā)現(xiàn)大量書畫經(jīng)卷。
1900年,義和團(tuán)事變。八國聯(lián)軍攻入北京,庚子戰(zhàn)爭。
1901年,廢八股,用策論。清廷簽署《辛丑條約》。
1902年,魯迅(周樹人,1881-1936)留日。
1904年,日俄戰(zhàn)爭(1904-1905)。
1906年,廢科舉。
1907年,徐錫麟(1873-1907)、馬宗漢(1884-1907)、秋瑾(1875-1907)被捕處死。
1911年,黃興(1874-1916)廣州起義,黃花崗事件。辛亥革命爆發(fā),南方各省獨(dú)立,清朝開始瓦解。
1912年,在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下,清帝宣布退位,清朝正式滅亡。
中國{dq}歷史朝代《三字經(jīng)》:
關(guān)于歷史朝代節(jié)選
自羲農(nóng),至黃帝。號三皇,居上世。
唐有虞,號二帝。相揖遜,稱盛世。
夏有禹,商有湯。周文武,稱三王。
夏傳子,家天下。四百載,遷夏社。
湯伐夏,國號商。六百載,至紂亡。
周武王,始誅紂。八百載,最長久。
周轍東,王綱墜。逞干戈,尚游說。
始春秋,終戰(zhàn)國。五霸強(qiáng),七雄出。
嬴秦氏,始兼并。傳二世,楚漢爭。
高祖興,漢業(yè)建。至孝平,王莽篡。
光武興,為東漢。四百年,終于獻(xiàn)。
魏蜀吳,爭漢鼎。號三國,迄兩晉。
宋齊繼,梁陳承。為南朝,都金陵。
北元魏,分東西。宇文周,與高齊。
迨至隋,一土宇。不再傳,失統(tǒng)緒。
唐高祖,起義師。除隋亂,創(chuàng)國基。
二十傳,三百載。梁滅之,國乃改。
梁唐晉,及漢周。稱五代,皆有由。
炎宋興,受周禪。十八傳,南北混。
遼與金,帝號紛。 迨滅遼,宋猶存。
至元興,金緒歇。有宋世,一同滅。
并中國,兼戎狄。九十年,國祚廢。
明太祖,久親師。傳建文,方四祀。
遷北京,永樂嗣。迨崇禎,煤山逝。
廿二史,全在茲。載治亂,知興衰。
(上接南北混)元滅金,絕宋世。
輿圖廣,超前代。九十年,國祚廢。
太祖興,國大明。號洪武,都金陵。
迨成祖,遷燕京。十六世,至崇禎。
權(quán)閹肆,寇如林。李闖出,神器焚。
清世祖,膺景命。靖四方,克大定。
由康雍,歷乾嘉。民安富,治績夸。
道咸間,變亂起。始英法,擾都鄙。
同光後,宣統(tǒng)弱。傳九帝,滿清歿。
革命興,廢帝制。立憲法,建民國。
古今史,全在茲。載治亂,知興衰。
史雖繁,讀有次。史記一,漢書二。
后漢三,國志四。兼證經(jīng),參通鑒。
讀史者,考實(shí)錄。通古今,若親目。
口而誦,心而惟。
(上接南北混)
遼與金,皆夷裔。
元滅之,絕宋世。蒞中國,兼戎狄。
九十年,返沙磧。太祖興,稱大明。
紀(jì)洪武,都金陵。迨成祖,遷宛平。
十七世,至崇禎。權(quán)閹肆,流寇起。
自成入,神器毀。清太祖,興遼東。
金之后,受明封。至世祖,乃大同。
十二世,清祚終。
凡正史,廿四部。益以清,成廿五。
史雖繁,讀有次。史記一,漢書二。
后漢三,國志四。此四史,最精致。
先四史,兼證經(jīng)。參通鑒,約而精。
歷代事,全在茲。載治亂,知興衰。
讀史者,考實(shí)錄。
【信息來源】: 中國{dq}歷史朝代
http://www.678tube.com/html/news1118.html